新聞動態 / 科普知識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現在能復活6500萬年前的恐龍嗎?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0-02-25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恐龍能復活嗎?普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,肯定是21世紀最熱門的基因工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只要能提取到恐龍的原始DNA,就能在實驗室內培育出恐龍胚胎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部大家都耳熟能詳的《侏羅紀公園》的故事,就是講了這么個復活恐龍的故事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影片中,科學家們從一只吸了恐龍血、又被琥珀選中的蚊子體內,提取到珍貴的DNA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通過克隆,一大批恐龍被復活,整個努布拉島更成了恐龍的樂園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然而現實,總是會給這些科幻概念一記耳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為事實上,DNA可保留不了這么長的時間,就算被樹脂層層包裹保護也難逃此劫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這種方法,恐龍怕是沒有機會重見天日了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生物被宣告死亡那一刻起,DNA就會隨之逐漸分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西蘭的一項新的科學研究表明,DNA的半衰期為521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就是說,每過521年脫氧核糖核苷酸之間的化學鍵就會斷裂一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剩下的DNA化學鍵將在下一個521年有二分之一被分解,逐年類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經過計算,只需要680萬年,這些化學鍵就會被分解得蕩然無存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問題是,恐龍可是足足6500萬年前的物種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恐龍再怎么逆天,其基因也不可能逃得過6500萬年的風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悲催的是,DNA想要橫跨680萬年,還必須是在最理想的環境狀態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漫長歲月中的任何不測,都可能加速DNA的分解速度,如遇上高溫、酸性和微生物釋放的DNA酶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,情況肯定是比680萬年要短得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迄今為止,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DNA片段(來自加拿大永久凍土層的馬化石)也只被埋藏了70萬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樣看來,想要提取到6500萬年前恐龍基因,還真的比登天還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即使人類有這個技術和能耐,也斗不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么,恐龍是真的沒有辦法復活了嗎?科學家們可不愿意這么早說放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為這個瘋狂的恐龍復活大計,還有另外一個突破口——鳥類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雖然曾有段時間,大家都對恐龍有種刻板印象,認為其是一種遠古大蜥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畢竟連Dinosaur這個名字,都是由希臘語的Dions和Sauros組成,意為“恐怖的蜥蜴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在主流科學界,已經基本認定現代鳥類就是由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的,是恐龍的直系后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大滅絕事件,確實導致了大部分的恐龍滅絕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獸腳類恐龍的一支卻仍然幸存了下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換言之,也就是恐龍從來沒有滅絕過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經過不斷地演化,如變小、變輕、長出翅膀等,它們最終變成了現代鳥類,包括我們餐桌上的雞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實早在19世紀,就已經有科學家提出恐龍是鳥類祖先的假說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之后經過幾十年發展,古生物學界已經有了足夠的證據證明,鳥類就是恐龍的直系后裔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無論是從骨骼結構、生殖模式,還是大量的化石佐證,它們都與兩腳行走的獸腳類恐龍十分相似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是在21世紀初,學者在霸王龍化石T.Rex MOR 1125中找到的蛋白,就與雞身上的是最為接近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,即使不用復活,恐龍也一直潛伏與我們身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如我們每天吃的雞肉,其實也是“恐龍肉”的一種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然,這樣偷換概念肯定有人不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為這和強行說我們現在吃的大多數肉類,都是魚肉是一樣流氓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畢竟經過這么多年的進化,許多我們認定的恐龍特征在鳥類身上早就被沖得很淡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何況現代鳥類是即嬌小又柔弱,又怎么能跟高大兇猛的恐龍相比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過也不用灰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實知道了恐龍還有后代,復活恐龍的事就好辦多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知道,生物都是逐漸進化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這個過程中,恐龍的基因會一步一步地慢慢改變,最終成為現代鳥類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即使經過了6500萬年,鳥類的DNA依然可以視為獸腳類恐龍的基因藍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才有科學家大膽地提出,只要在現代鳥類基因的基礎上修改,總有一天能把雞魔改成回威武的恐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Jack Horner,正是那位想要在實驗室內,人為地改造雞的基因,使其變成恐龍的科學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他本身就是一位恐龍的終極粉絲,還曾被聘請為《侏羅紀公園》電影顧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小,他就有兩個愿望,第一個愿望是當一名古生物學家,第二個則是使恐龍復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現在,他的第一個愿望已經實現了,就等第二個愿望實現來個大滿貫了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ED演講現場的Jack Horner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種方法聽上去雖然很荒謬,但實際操作起來,可比找琥珀中的恐龍蚊子血要靠譜得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自然界,就存在著這么種不尋常的現象——返祖現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謂“返祖”,是指生物體偶然會出現祖先的某些解剖學特征的遺傳現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如某些海洋哺乳動物,如鯨、海豚等,有時候會意外地比其他同伴多出一套鰭,像長了四條腿似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四條腿”的海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就算我們人類,也偶爾會出現原始人類的某些特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家以前肯定聽說毛孩,這種一出生就全身長滿長毛的特征,正是人類毛發組織器官返祖的“退化”現象;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還有的孩子,天生長有尾巴、又或是耳朵可以轉動,這些都屬于“基因退化”的范疇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進化的歷程會將祖先的特征像記憶一樣封存在基因中,但這些記憶其實并未徹底消亡,只是不再表現出來而已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很多時候,返祖現象還是生物進化的一種重要證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多長了一條小尾巴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雖然自然界的返祖現象,是一種極慢且不可控的退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只要人為地利用基因技術,找到并修改它們身上的某些基因位點,就能讓動物快速退化,呈現出其祖先的形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生物學家就發現,果蠅進化成一對翅膀的原因是它們體內的雙胸復合基因發生了突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只要對這個基因進行調整,果蠅就會多長出一對翅膀,也就“返祖”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種技術被稱為“反向基因工程”,意思就是朝著進化的反方向來改造基因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目前,Jack Horner的團隊已經掌握了雞的基因中控制不同部位生長的“開關”機制,這將使精確地控制雞胚胎的發育成為可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5年,他們就已經創造出了一種擁有恐龍吻的雞胚,其成果發表在《Evolution》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,他們再次成功將雞腿的腓骨延長至膝關節踝處,顯現出與始祖鳥一類恐龍般的猛獸腿特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這些特征都是遠古恐龍在進化成現代禽類的過程中,早就喪失了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改造后的雞胚胎頭骨吻部出現其祖先的特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恐龍的腓骨(fibula,橙色部分)會延長至膝關節踝處,而雞的腓骨則比恐龍的小得多,經過改造雞的胚胎中也顯現了腓骨的邊長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過到目前為止,Jack Horner及其團隊也只專注于在雞胚胎的基因“讀取”中動手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換言之,就是通過抑制基因的表達,來影響某些早期蛋白質,從而達到控制雞胚胎非正常發育的效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實際上,雞的基因本身其實并未發生改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雖然擁有某些恐龍的特征,但雞始終還是原來的雞,只是變帥了而已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然,只要知道其基因位點,通過基因編輯徹底改變雞的命運就不是什么難事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目前Jack Horner還未打算將這種雞胚胎孵化,但他早就給它們取了個有趣的名字“恐龍雞”(Dino-Chicken)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么問題來了,按照這樣改造下去“恐龍雞”會不會終有一天變成恐龍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理論上來說,是可行的。但實際操作起來,可沒那么簡單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個項目的核心人物表示,其困難系數與上世紀人類登月差不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有不少科學家表示,徹底完成改造,應該能與人類的“火星計劃”一拼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實除了恐龍,科學家們也在嘗試著復活一些離我們比較近的物種,如旅鴿、猛犸象、渡渡鳥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3月19日最后一頭北方白犀牛“蘇丹”逝世,在這之前科學家就已經從它的身上提取到皮膚細胞樣本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未來某天,人類或許真的會選擇通過基因工程將其重新復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只是,那一天會在什么時候到來,誰也說不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為即使能將其復活,沒有環境條件支撐一樣會面臨二度滅絕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年5月3日拍攝的雄性北方白犀牛“蘇丹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1年1月6日,一頭名為西莉亞的野山羊從懸崖衰落,重傷身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恰巧,西莉亞也正是歷史上最后一頭比利牛斯野山羊(Bucardo)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它失足那一秒,世界上就又多了一種滅絕物種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很快,西莉亞的組織樣本便被帶進了實驗室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3年7月30日,以西莉亞為原型的克隆羊誕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是歷史上,人類第一次將已經滅絕的物種復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可悲的是,它并未能健康成長,出生7分鐘后便因肺葉嚴重變型而死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于是,這也成了歷史上首次一個物種滅絕兩次的悲劇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實別說復活恐龍,那些離我們很近的瀕危動物,我們都沒有辦法保護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仿佛在拷問著人類,就算能把滅絕的物種重新復活,它們還能擁有適宜生存的環境嗎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復活的結果是再次毀滅,那么復活任何物種都將變得索然無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自貢大洋藝術作為一家專業仿真恐龍制作公司,我們無法讓真正的恐龍復活,但是我們可以借助現代仿真技術,將這一6500萬年前的時代霸主重新展示在人們的面前,讓人們了解恐龍是什么樣!在仿真恐龍制作這條道路上,我們從未放棄探索!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*參考資料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NA has a 521-year half-life.Nature.2012.10.10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harles Q. Choi.hicken Embryos With Dinosaur Snouts Created in Lab.Live Science.2015.05.12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arry Getlen.How scientists actually could bring dinosaurs back to life.2017.01.07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:SME情報員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鏈接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34879057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來源:知乎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現在能復活6500萬年前的恐龍嗎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川公網安備 51030002000198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|综合图区亚洲另类偷窥|91国在线精品国内播放|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免费69|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